1 ) 一层又一层的中国匣
很好地铺染了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山雨欲来的动摇之感,香港人由最初对于民主和繁荣的担忧,自戕,抗议变为摇着小旗支持回归。英国人则始终扮演着旁观者、拍摄者以至于离别者、死亡者的角色。
John始终不懂Jean,也始终不懂香港。或许这是导演王颖的别出心裁,毕竟他自己也亲口说不懂香港的本质。如John镜头里所记录的,也如Jean所暗示的,香港对于英国怀有的是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
vivian伴随着香港的回归和John的离世,最终获得了新生,且不论她的新生与香港回归究竟有何关联,但她最后所看到的听到的心脏的跳动,却像极了生死轮回和世事无常。
一件大事的发生,永远不会只有一个视角一种声音。西方人看这部影片可能觉出惆怅,香港人可能觉出迷茫,大陆人则是疑惑甚至恼怒。中国匣一层又一层,里面的故事一个又一个,谁也说不清楚。但生死轮回和你来我往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本片我最爱John镜头下Jean的眼睛特写,用现在热门的话说叫做有种清澈的愚蠢。用电影拍电影,也是一种先锋的元电影试验。
影片音乐非常感人。朱哲琴和Glaeme Revell合作的Chinese Box Theme,空旷明亮的藏族特色,有种想要超脱却纠缠在人世之感。
最后,巩俐是明艳的,铁叔是文艺的。铁律。
2 ) 好
看<中国盒子>这部电影是因为一西方人说好得不得了。
图书馆里拿到光碟光看外壳万万不会想到是一部关于九七香港回归的电影,好似一段中国姑娘与一老外的风流韵事,的确电影讲的是一段令人扼腕的爱恋。
大陆姑娘与英国人的爱请只不过几夜欢愉那么短暂,他们相爱至深而英国人娶不了大陆姑娘。在香港回归那天英国人遍因血癌永远离开了她,也在中国这片已属于中国的土地上消失了,而留给大陆姑娘的是无尽的爱和重生的勇气。
看完了疑惑不禁自问一西人怎么能说出这部电影好得不得了的话来。确实是好片,举双手赞同。
3 ) 香港有半张烧毁的脸
为了写论文,这是一个月内第十部王颖了,多少人说这部是“败笔”,暂不苟同,至少我个人来讲觉得《中国盒子》属于导演比较好的作品之一,相对于拼命把故事说圆,它真实得可怕。
都知道三个人分别代表英国、大陆和香港。香港有半张烧毁的脸,她第一次出现时在大街上向鬼佬们兜售赝品,大围巾遮去大半脸,只露出的灵动的眼睛让她格外美丽。Jean在这个人人大同的拥挤城市有些格格不入,她编离奇的故事,她曾为了英国男友的不辞而别而自杀,她拿着John给她用来采访的摄像机对着自己(这一段只拍自己完好的一边脸),翻转玩弄,自怜又自爱着。John被她吸引,就像他自己承认他留下来仅仅因为有些时刻被这个城市深深吸引;他宁愿花一千四百块钱买Jean的故事,就像他一点不在乎安家在吵闹肮脏的市场区。不过他再怎么也只是这个城市的旅者,拍摄者,永远隔着一个冰冷镜头,他拍香港,拍Jean,他到最后也没搞懂Jean的心思。
回归前的人权运动高涨。究竟什么是自由?导演抛给我们一个问题。Jean的回答是,“What is free? You buy me this coffee. It’s free.” 她不在乎,又不是天塌下来。我们看到回归的那天,大陆的坦克轰隆隆压在街上,游行的人也从“不自由,毋宁死”的一群变为“支持回归”的一批,“这个城市每天在变”,就像John说的。最后Jean再次出现在大街时,卸去围巾,不保留地露出爬着伤疤的另半边脸。
很多人批评王颖在影片丑化了这座城市,不可否认导演只展现了香港的一部分,但不能就此说是“丑化”了。不同人的观点中代表一个城市的方面是不同的,可能导演觉得屠宰场的庸庸碌碌血肉模糊,真正视生死为鸿毛,是香港迷人的脸。这并不光鲜的外表,就如同Jean的左半张脸,那不是丑陋,是一种坚强,坚强后自由。
那么最后是谁的心跳?Vivian在得知John的死和感知了自己的生后,看见了那心跳,那可以说是John的,因为他的肉体已经死了,像那条被开膛的鱼;也是Vivian的,她的重生是John带来的。当然也是Jean的,因为她是香港。1997年7月1日,香港并没有如预期(John的“庞贝”的比喻)般一夜之间毁灭,尽管她“每天在变”,人人一如既往地活在这片狭窄的土地。就像每天有人死了,有人重生,但揭开掩饰伤口的胶布,生活的心脏还在继续跳动。
4 ) 演员毕竟是演员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奔着JI去的,作为他的迷恋者(已迷恋一个月,不知还能持续多久),我很想了解他。说“想了解他”是很可笑的,也是不可能的。曾经我以为可能,以为一个演员可以在他饰演的角色中表露出自己的才智与性情。看过的JI的其他几部影片,让我确信他正如人们所说是一个很优雅的很贵族范的男人。但这部《中国匣子》令我很失望。JI怎么会接这么一部烂片?剧本如此之烂,烂到让人不想多说。你不追求情节,但总要追求点什么吧?总要传达一些你的想法吧,总要有内在的激情来支撑吧。可是这部烂片,就像是一个学着讲故事的人写的一本平淡乏味的流水账。他试图达到一种暧昧,一种哀伤?可惜由于缺乏内在的思想,仅仅沦为拙劣的模仿。爱着那不可能爱的人,压抑最后爆发,结尾是悲剧收场。就是这样一个套路。这样一个模式,其实我是很喜欢的。但问题是,模式只能给你提供一个框架,你要让他获得生命,还必须填进自己的血肉。而这部电影没有血肉。我们不知道摄影记者为什么多年深爱着那个女人。当然,爱是没有理由的。没错,爱是没有理由的,但这话是恋爱中的人说的话,是当事人的欲说还休。作为导演,作为旁观的讲故事的人,你必须提供给我们一个爱的背景。这个爱的背景可以任你选择,其宗旨是要传达出一份沉思,一种痛苦或是一种喜悦等等。总之,必须让人在男女情爱中感觉到生命本身,领悟到它的复杂,它的沉痛,或是它的言不由衷。如果没有这些,那么每一次亲吻的镜头,每一个床戏,每一张备受折磨的脸的特写就没有意义,因为这样的镜头后面没有意义,演员只是出于自己天生的皮肉优势或者多年积累起来的表演技巧,做出的一个个断裂的表演练习而已。问一个问题,女主角值得男主角那样去爱吗?她究竟有什么?是什么吸引着男人?她没有让人想去探知的欲望,她不是一个谜。所以男人的痴迷也就无法动人。
总之呢,是一部烂片。希望JI以后接片要慎重。不要毁灭我对他的想象。不要让我现在的想发变得坚定起来,那就是:演员毕竟是演员,他缺乏思想和判断力。
5 ) 香港並非如此
不喜歡導演將香港如此醜化。
開場不久安排有人(張錦程演)在上流社會的晚宴上因為恐懼回歸而自殺...天啊!香港最是逆景自強,天跌下來睡醒來便沒事,因為回歸而吞槍自殺!!!實在脫離現實得很,亦有醜化之嫌。
6 ) ChineseBox
一个荒诞的现实世纪末。第三视角DV画面记录还原着回归前的港岛。娼妓和嫖客的隐喻巧夺天工。回归之际的香港一如从旺角到尖东的大陆妹“一样是张开双腿赚钱”,只有嫖客身份的变化,而人和土地一样,被打过的烙印会像Jean脸上的疤痕一样永远留存。病入膏肓的Jone不妨当作是即将离开港国的英殖,让Jone留恋的是Vivian,让英留恋的则是藏有勃勃生机的港岛。而Vivian不堪回首的娼史也暗合Hk曾被列强侵略的历史,Vivian在张和Jone间的摇摆不如说是在隐喻本地在“自由”和“民主”间的举棋不定。Jean的精怪灵气在我看来也是港岛生机的外露,即使丑陋的疤痕永远抹除不掉也永远勇敢永远“Free”。撇开个人拙劣的电影旋律见解,其实Jone和Vivian的感情线也非常打动人心。首先以Jone一个外国人的口吻来叙述港岛有关血玉的中国民俗传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新奇很抓人眼球的事情,而这块血玉在电影中不光是Jone对生命和爱情的追逐和寄托,更支撑着Vivian积蓄重建人生的勇气。“他们的社会崇尚道德,她的过去不允许她成为人妻”,Jone知道Vivian一直在等待张的求婚,她漂泊多年,在肮脏的风月场逢场作戏,太渴望拥有一个安定的家庭,她是很果敢的女人,她清楚能带给她新生的人是Jone。黑月舞会荒诞不经的坦诚相见,回归前夕Hk街头热恋情侣才会有的约会,酣畅淋漓的性爱,真真切切的陪伴相处。她该是不信神佛的,却为他在寺庙求了平安。我该相信Jone是了无遗憾地沉睡在了那艘漂泊在维多利亚港的船只上的。一个时代的末日临判,有人死去,有人新生。“我只是感激Jone,给了我重新开始的勇气”,重新开始的,不只是人,还有那一片流浪了一百五十六年的土地的历史。
用最顶尖的卡司,选最厉害的题材,拍最无聊的电影。
差得没边儿了!王颖是怎么用这个烂本子把巩俐张曼玉忽悠来的?全程失控、混乱。巩大姐前半段弱女人毫无说服力可言,后半段回归妓女身份后简直菊仙附体,如鱼得水!巩大姐还是适合八大胡同儿角色。张曼玉从头浮夸到尾。完全浪费了这么好的演员,两位中国最顶级的女演员居然连对手戏都没有,差评!
极度的世纪末情怀,命不久矣的英国男人与香港妓女的纠结故事。有些台词不错,男主将回归前的香港比喻为毁灭前的庞贝城。演员都很完美,巩阿姨充满风韵,张小姐突破一贯形象。配乐很赞,有藏乐的错觉。越来越觉得王颖导演总是能敏锐地触及一些细节的东西。
华丽旗袍里打着破袄子式的补丁。入侵者,当事者,旁观者,somebody们高谈阔论、指点江山,甚至操纵着,nobody们挣扎着、活着。画面美,女人美,故事一般,气十足。
套盒被认为起源于中国的游戏玩具,一个盒子打开之后,里面还有一个盒子,再打开之后还有一个盒子,它是层层嵌套的,有很多层,但是打开之后发现它没有内在的本质,这是中国套盒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有时候也被叫作俄罗斯套娃,在性质上是一样的。就像王颖说的,他是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在香港受到教育,但是对于香港的本质是什么,他一直缺乏深入的了解。即使在这么长久的关于香港的影片和拍摄之后,他还是认为香港是一个谜,所以香港是一个中国盒子,这是“中国盒子”的第一重隐喻。另一方面,这部电影涉及从大英帝国的视角拍摄的关于香港1997年政权的移交,对于中国大陆来说是回归,对于大英帝国则是挽歌和分离。所以这个约翰的记者的角色就像电影拍摄一样,是元电影的行为。在其中我们看到约翰作为一个记者,是如何痴迷于中国(女性)的本质。
4/10。政治隐喻表现得相当黑暗、魔幻,用不停奔跑的斗狗和被宰后仍然跳动的鱼暗喻陆港关系,十分粗鄙血腥。主角带着相机肆意游荡在香港的陋街之中,充斥着对冒牌制造厂和华人私生活的入侵,用这些空间展示九七前民生堕落的精神状态。在开头迎接九七的聚会上,冲上舞台的学生高喊着自由饮弹自尽,片中随处可见抗议回归的游行和自焚的恐慌行为,更令人不满意的是导演把黄白性恋作为一种向往的殖民主义,微安作为大陆奸商的妻子却与英国记者出轨,而珍被给她脸上抹上伤疤的英国男友抛弃,流浪底层却谎称伤疤来自中国父亲,两个女性角色说明了香港对旧主子英国的原谅,并把抹上历史伤痕的不满甩锅给大陆,其逻辑之诡异充满了歪曲东方的想象。
英国追求大陆又被拒,香港被英国抛弃留下疤痕,动荡的时代,每一方都在追求自己的“爱”,但中国匣子中真正是什么,谁也摸不准。唯一肯定的是,他的生命力永存
巩俐身上的傲气,如金钿藏于发中,散出细细的光。画面里疲死且无所终的狗,拥攒无神的人,鱼头被切掉后却仍在搏动的心脏。末世艳景,哀切媚丽,活物都被剥去灵魂,仿佛在幽仄匣子中倒数死亡。
仿佛导演是希望通过外国人的视角给接受回归的香港一封叙事性的散文,正片调性阴郁,就像得了血癌的男主一样看不到希望,只能等待离开,他与巩俐的爱情,隐喻着香港与英国的关系,许冠文很明显就是大陆,张曼玉则是殖民地下半中半英的产儿,很多东西都不言而喻,沉缓的故事推进,没有太多实际性的表达,让整部电影流于表面,当然如果是对97回归有很深感受的观众,或许被导演轻轻一碰,感觉就起来了,但是很明显我没有,我只是看到了一篇流水账。而我是因为许冠文才引起看这部电影的兴趣。
巩俐票房毒药传奇之开端,铁叔都救不回来的片子。
遗憾巩俐与张曼玉两位女神没有对手戏~
一听就知道朱哲琴。97香港焦虑赋予本片浓郁忧愁和淡淡哀伤。源于大陆的香港是往昔娼妓,摘不掉殖民地标签,转正无期;她曾相爱的日不落帝国已日薄西山,即将伯劳飞燕;他终所能及的惟有记录曾为爱死去活来的“港”和从未真心付出的“英”之间那爱情悲剧。王颖最严肃作品,政治隐喻与艺术表达都是他之最。
叔叔拍过这么多中国片啊
非常非常幸運的小弟有份演出第一部電影作路人甲即是幫张曼玉小姐 MR.Jeremy_Irons (虎膽第三集反派.奧斯卡影帝)做背景, 等於一次過跟康城影后奧斯卡影帝合作, 死而無憾. 有一點點可惜, 片子拿了這麼大背景做文章, 反拍的不太好......
巩俐真的美,电影真的晦气。故事串起来就是英国人男主不分场合骚扰女主,让女主离开不肯给她名分假结婚的大陆富商男友,强调只有自己才能给女主真正的爱情,等到女主终于想要跟他在一起,他却得了绝症行将就木,配合一开始香港回归香港青年自杀的情节,这电影到底在讲什么很明显吧。你英国已经气数将尽了,却还惦记着在你眼里如交际花一般风情万种的香港,觉得香港是真的爱你,回归好可怜是吗?刻意拍出来的逼仄的街巷,疲于奔命的小狗,被剖出来却还在跳动的鱼心,女二讲的造谣式的大陆家庭故事,补老片补到这部,真是一整个儿的晦气。
张曼玉的角色=被满清蹂躏被英国抛弃的HK,那么巩=与英国和解的大陆?虽然意识形态让人不大舒服,但真羡慕巩俐姨啊,JI叔那时都50了,看起来还是那么赞~30岁左右的巩俐姨比40岁(迈阿密风云)饱满水嫩多了,奇怪的是她30岁是浓烈性感派,40岁竟能变回清纯派去,强!
太明显的正攵氵台隐喻电影
你可以不喜欢,但不可以否认它的真实.
王颖不是王家卫,拍得好闷,不知道到底想讲什么,以至于观影过程有点煎熬。感谢张曼玉让我能够撑到最后,张曼玉也能演巩俐的角色,但巩俐不可能胜任张曼玉的角色,不是说巩俐演得不好,实在是张曼玉太抢眼,巩俐在本片中更多的还是漂亮,可惜两人没有对手戏。再次看到了跑龙套的梁焯满。
文艺片子,耐人寻味的啊。导演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得很彻底,却是呈现了多种元素,多种文化。我喜欢这种“不伦不类”。很多混杂拥挤昏暗的画面,悲伤又令人遥想,并让人欲说又止。曼姐,我最喜爱的女星。演技没得说,巩俐跟她比,明显就不在一个档次的。